查看原文
其他

断货多年,少量库存|以“人的尺度”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


▲1913年,沈亦云、黄郛夫妇在天津 | 选自《亦云回忆》

最关心的是近代史,最难看清的也是近代史。在相关的书中,有人用“革命”丈量一切,有人用“现代转型”丈量一切……在聚讼纷纭的书写中,往往只有成败与目的,却唯独缺少了一种更重要的尺度——“人”的尺度。


因此,一位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沈亦云,以“人的尺度”与她的亲身回忆,重新丈量了中国近代史的《亦云回忆》,便显得难能可贵——


她是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,历尽风云:长成之年,正逢辛亥革命,因理想而组织女子敢死队;自嫁给民初政坛风云人物黄郛,从此一生的命运,就再也无法与整个近代史分离。后被史家唐德刚列入民国最值得看的三个传奇女子。


她身处一个历史“暴风眼”中的家庭,她写家史,即是在写国史。她的丈夫黄郛与孙中山、黄兴关系密切,更是蒋的“拜把子兄弟”,历任要职,上海光复、护国之役、北伐战争等改变历史、国运的关键事件从不缺少他的身影。却因为时常身居幕后,被史家屡屡忽视。作为蒋氏的“政治灵魂”,亦云笔下黄郛的艰难处境,也从侧面反映了蒋最终失败的原因。


她更用一种人性的尺度,史家中少有的识见,娓娓道来那些即使一流史家也难以评判的历史公案——促成辛亥和议的各方因素,革命之时的一般民气,济南惨案的幕后隐情……正如亦云所说“历史的尺度,可能为人道的尺度”。这部《亦云回忆》,虽述国事,却饱含人性的关怀;说人道事,皆是历史的温度。


蒋公:“其于逝者心事,实能推见至隐。”


也正因此,胡适读罢后叹道,亦云笔下个人播迁中的国变家忧,唯有李清照千古名篇《金石录后序》可相比拟——两个传奇女子的才情、境遇都是如此相似:


丈夫早逝,因国变而流离,又在流离中艰难地保存成箱资料:她们的写作为一份共同的情感回忆,也为文化、历史之存续。正如亦云所说“可珍贵之史料,其间实含有可珍贵之人情”。


▲留日时期的黄郛(左)和蒋(右)


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沈亦云的《亦云回忆》:


◎极具可信度的真实回忆:融合微观的自传和宏大的历史变迁,没有枯燥的说教,只有个人活生生的经历。插入乱离中留存的大量珍藏函电史料加以佐证,非那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。


◎唐德刚协助整理,兼具文学的生动与历史的厚重:书稿历经十年写就,几经增删补正;沈亦云的文字本就颇为典雅,又由口述史大家唐德刚协助整理成稿,可谓可读性和历史价值的双重保障。


◎独家、稀见:作者特殊的身份,历史的纠葛,让这部书直到在海外出版半个世纪之后,才在大陆首版,目前已全网断货,先知书店取得独家授权,仅剩最后的少量库存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先知书店独家书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“文学与历史:六个人与百年中国”)



▍延伸阅读

蒋廷黻——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路标

一个"初步报告"竟成了传世之作,这恐怕是蒋廷黻所始料不及的

蒋廷黻:生前赫赫、身后寂寞,近代历史上的“失踪者”

天才的作家靠想象力,天才的历史学家先要放弃想象力

历史认知的弯路,大都是二元思维的套路

盐野七生:我不要做贵妇人,我要自由

春秋战国|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

同为“日不落帝国”,为何西班牙最后逐渐被英国赶超?

历史学是“最不科学”的学科,这是迄今最严重的误解

贯穿历史的三条思想之链:认识自己,认识他人,认识世界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